网络首发
新时代研究生实验室社区党建育人的实践理路——以东华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为例
宋丽贞;实验室是理工科研究生学习与科研的集聚地,也是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主要场所。依托实验室社区创建研究生党建引领场域,既是高质量党建引领育人工作的要求,亦是推进学生“一站式”社区建设的有益探索。实验室社区党建育人,蕴含党建与“一站式”社区建设相结合,建构育人共同体、筑牢党建阵地,助力研究生精准思政和思政育人成效全覆盖的价值意义。其实践思路为围绕学科特点推进组织育人、针对学生需求优化管理服务、适应党建要求拓展育人途径,主要工作策略为创新工作方法、搭平台拓途径、聚焦“三融三创”构建育人新格局。
新工科背景下“智能纺织品设计与应用”课程建设探索
曾芳梦;李涵;金子敏;苏淼;鲁佳亮;洪兴华;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智能纺织人才培养已成为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将“智能纺织品设计与应用” 课程融入丝绸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遵循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的教育理念,围绕课程定位及目标、课程建设实施路径、课程教学方法实践等方面探讨课程建设,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建设师资队伍、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和改革教学评价等手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人工智能赋能纺织类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以东华大学为例
郭珊珊;王富军;覃小红;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纺织高等教育面临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本文以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本科教学改革实践为例,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纺织类专业本科教学中的赋能路径,通过构建“三维融合”智能纺织培养体系、创建“虚实共生”智能教学场景、实施“数据驱动”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等举措,打造“学科交叉融合、虚实深度协同、数据精准驱动”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数智时代背景下智能纺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柯薇;罗磊;赵亮;蔡光明;在数智时代背景下,纺织新材料、新工艺、新制造、新场景、新模式的集成发展,推动纺织产业与新兴领域、未来产业深度融合,产业的转型必然带来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基于智能纺织这一背景,在综合分析国内外高校纺织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当前高校智能纺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与面临的挑战,并以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类专业为例,围绕课程体系重构、产教协同深化、师资能力跃迁、培养模式创新四个维度,讨论了智能纺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路径探索与实践。以期为高校智能纺织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与借鉴。
新时代智能纺织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思考
刘雍;覃小红;田明伟;蔡光明;李凤艳;当前,纺织服装产业正在向数智化转型,对于纺织服装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也随之而来。针对当前我国纺织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中存在的智能人才培养认识不足、路径不明、机制不清等问题,通过分析我国智能纺织人才培养现状,探讨纺织类专业智能人才培养的路径,提出在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模式、资源与平台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重点是通过学科交叉重构课程体系、产教融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动传统纺织类专业向智能纺织类专业转型升级,加快高质量人才培养。
非技术因素在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适用研究
王赛;伴随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深化发展,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已经由技术驱动转向技术与非技术因素协同发展的双主导模式,非技术因素已然成为决定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和实效的关键要素。以非技术因素为研究视角,剖析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挑战,提出从“放管服”、供给侧、依法治校、区块链等方向寻找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并通过从顶层设计、应用开发和宏观把握等非技术因素在信息化建设中的节奏把控和布局进行论证,为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发挥效能最大化进行了有益探索,以期能够促进高校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高校基金会微公益捐赠项目慈善育人实效性策略分析
李桂花;林露;张琪;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高校基金会越来越关注微公益捐赠项目的募资效果和育人成效。目前高校基金会的微公益捐赠项目与育人工作的关联性不强,对捐赠黏性的培养有待提升,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适度的宣传,育人效果发挥尚不明显。高校基金会应当聚焦于微公益捐赠项目的设计、管理与宣传,多维度、全方位促进慈善文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增强微公益捐赠项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切实提升慈善育人的广度与深度。
新工科背景下“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以北京服装学院为例
崔萌;张焱;杨峰;郑一平;针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存在知识点抽象、应用性内容较少、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结合北京服装学院的工科专业特色,旨在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整合课程内容、开发教学案例、深化思政育人,形成多元化授课方式,以促进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有力支撑。
新工科背景下学科集群模式构建——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
谢秋逸;冯保平;夏青;为了加强高校集群模式构建,促进新工科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满足社会需求。借鉴产业集群模式,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构建新工科背景下的学科集群模式。探索学科集群模式的结构和发展策略,建立新工科建设的学科集群模式,在纵向上构建包含领导机构、创新中心、支持部门、培训环节、学科联盟、上下游产业链等6个层级的 “金字塔形”结构;在横向上强化科研基地、优势学科、实验室、对外开放工作室等措施。期望实现纵向上资源高效流转、横向上要素多角度融合,最终形成契合国家战略需求的立体化发展,为促进新工科建设,探索学科交叉提供思路,为相关院校提供一定参考和启发。
本土化视觉语言融入“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探索
武学谦;祖倚丹;李佳佳;陈博森;“平面构成”作为设计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探讨本土化视觉语言融入“平面构成”课程教学的思路和方法,启迪学生探寻地域文化符号和图形构成形式的关系,并运用现代平面构成理论将其本土化视觉语言转化应用在图形视觉设计中。以战国中山国文化为主题进行教学实践探索,将战国中山国的典型装饰纹样和文化符号融入“平面构成”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设计作品的文化表现力和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