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智能纺织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思考
刘雍;覃小红;田明伟;蔡光明;李凤艳;当前,纺织服装产业正在向数智化转型,对于纺织服装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也随之而来。针对当前我国纺织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中存在的智能人才培养认识不足、路径不明、机制不清等问题,通过分析我国智能纺织人才培养现状,探讨纺织类专业智能人才培养的路径,提出在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模式、资源与平台、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重点是通过学科交叉重构课程体系、产教融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动传统纺织类专业向智能纺织类专业转型升级,加快高质量人才培养。
数智时代背景下智能纺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柯薇;罗磊;赵亮;蔡光明;在数智时代背景下,纺织新材料、新工艺、新制造、新场景、新模式的集成发展,推动纺织产业与新兴领域、未来产业深度融合,产业的转型必然带来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基于智能纺织这一背景,在综合分析国内外高校纺织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当前高校智能纺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并以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类专业为例,围绕课程体系重构、产教协同深化、师资能力跃迁、培养模式创新四个维度,讨论了智能纺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路径与实践,以期为高校智能纺织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人工智能赋能纺织类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以东华大学为例
郭珊珊;王富军;覃小红;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纺织高等教育面临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以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本科教学改革实践为例,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纺织类专业本科教学中的赋能路径,通过构建“三维融合”智能纺织培养体系、创建“虚实共生”智能教学场景、实施“数据驱动”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等措施,打造“学科交叉融合、虚实深度协同、数据精准驱动”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面向新时代数智纺织人才培养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以浙江理工大学数智现代纺织产业学院为例
王其才;金子敏;苏淼;鲁佳亮;洪兴华;李涵;屠乐希;在当前数字经济背景下,纺织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急需数智化人才。现代产业学院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与校企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在优化专业人才培育机制和加速科技研发成果产业化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新时代纺织产业所需的数智化人才,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浙江理工大学联合5家数智纺织相关上下游企业共建数智现代纺织产业学院,重点在纺织品数字化设计、纺织装备互联互通、纺织企业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智能化纺织产品开发等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搭建产学研实践平台,以期为纺织类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数智化赋能“纺织材料学”课程混合式教学
柯贵珍;陈凤翔;蔡光明;以“纺织材料学”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建设知识图谱、上线AI教学助手等,构建数智化赋能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分阶段设计教学方案,将知识图谱和AI教学助手贯穿于课前学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学习的整个过程。教学实践表明,知识图谱和AI教学助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了教学效果,可为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数智赋能背景下“服装数字科技”课程教学创新实践
姜延;马凯;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四新”建设背景下,针对“服装数字科技”课程在传统服装教育中艺工学科壁垒显著、教学场景固化、文化传播效能不足等痛点,创新构建知识体系、教学场景、传播范式“三维重构”的教学模式。通过艺工融合与数字赋能,整合纺织服装领域的前沿科研成果,构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内容,有效破解工科与艺科的学生认知差异难题。以数据驱动为核心,搭建“物理-资源-社交”混合式教学三空间体系,依托智能教学工具,实现学情动态诊断与个性化教学调控。设计课程思政矩阵,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科学精神等育人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实现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的双向赋能。“服装数字科技”课程教学改革持续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以期为艺工融合类课程改革提供可复制的创新范式。
新工科背景下“智能纺织品设计与应用”课程建设探索
曾芳梦;李涵;金子敏;苏淼;鲁佳亮;洪兴华;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智能纺织人才培养已成为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将“智能纺织品设计与应用”课程融入丝绸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围绕课程定位及目标、课程建设实施路径等方面探讨课程建设,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建设师资队伍、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和改革教学评价等手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融合CMF设计的纺织品设计课程改革探索
田园;以“创新织物设计”课程为例,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与CMF(color、material、finishing,色彩、材料、表面处理)设计如何协同优化纺织品设计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构建“混合媒介+全流程覆盖”教学模式,将生成式AI工具与传统工艺相融合,实现从灵感生成到设计落地的全流程教学。采用多元化、过程导向的动态评价体系,确保评价的科学性与公平性。通过纺织品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提升了学生的色彩与材料运用能力、AI辅助设计能力及跨学科实践能力,创新的评价体系增强了教学反馈的科学性与公平性,有效推动了纺织品设计课程在设计方法、评价体系与职业导向等方面的系统革新。
智能制造背景下“纺纱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关留祥;杨勇;梅硕;王艳婷;崔迎斌;杜姗;杨红英;任家智;基于智能制造背景,以培养纺织行业智能化技术人才为目标,探讨“纺纱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思政教育、考核方式等存在的关键问题入手,积极进行探索尝试,建立了一套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引导学生在掌握纺纱基本理论和工艺过程的基础上,深入了解纺织行业的智能化发展,助力纺织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数智资源赋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纺纱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陈长洁;郁崇文;王新厚;张美玲;李志民;孙晓霞;为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纺纱学”课程中实施数智资源赋能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充分运用慕课、知识图谱、新形态教材以及AI助教等数智资源,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课前鼓励学生将线上理论学习、虚拟仿真与线下实践相结合,在AI助教的协助下完成自主探索;课中进行成果汇报与师生研讨;课后完成线上测验并及时检验成果,形成“智能引导—自主实践—多维验证”的闭环。通过充分利用“纺纱学”课程丰富的数智资源,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学习积极性及参与度,培养了综合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职业发展基础。
新时代高校教师立德树人成效评价探究——AI赋能下的评价模式与路径创新
傅琪;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三全育人”理念不断深化以及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教师立德树人成效评价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教育评价发展的需要。通过AI赋能评价,引入多模态感知、动态因果推断以及元宇宙技术,尝试构建覆盖教学全场景、全周期的“四维全息”智能评价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创新生成师德数字画像、动态预警系统及元宇宙测评沙盘等AI应用场景,旨在为新时代高校教师立德树人成效数智化评价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
刘冰;牛莉莉;张璐;"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全过程育人的综合教育理念。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专业教师是实施改革的主体,是课程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文章针对课程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情景模拟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董琼华;情景模拟教学是一种形象、生动、具有很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有意识地总结相关的经验,也发现一些比较难处理的问题。本文就其中六个问题的重要性、破解与各自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究。
纺织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策略
郁崇文;李成龙;许福军;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是贯彻"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积极探索。梳理纺织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结合纺织行业的特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提出从专业课程、专业知识、行业历史、典型人物、国家发展和实习实践等方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疫情期间以学生在线学习为主导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讨
张长欢;张力冉;王阳;李秋宇;王越平;陈丽华;混合式教学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于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各地高校在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背景下,实施以"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学生在线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得混合式教学得以快速推广。针对疫情期间以在线学习为主导的混合式教学,提出教学设计准备方案,探讨教学平台和课程平台的选用,以期为以后的混合式教学提供借鉴。
纺织工程专业平台课程“纺纱学”的课程思政建设
孙晓霞;刘雯玮;王新厚;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精神融入到所有专业课程中,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纺织工程专业实施课程思政改革是顺应新时代纺织专业教育发展要求、深化纺织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纺织类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纺纱学"作为纺织工程专业主干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推进"纺纱学"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可从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培育教师意识素养、创设学习形态和传播平台等方面着手。
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申报选题与申报书撰写
白静;倪阳生;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研究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而项目申报能否立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的选题和申报书的撰写。对项目选题的原则和途径以及项目申报书撰写所涉及的各要素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马忠秋;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环境较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意味着高校学生管理、思想教育及应急处置等面临着新的挑战。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学生管理工作都应坚持"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用辩证的眼光对待挑战,在危机中寻找生机。高校需要充分研判学生心理特点,及时关注其发展需求,正确对待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并积极探索工作方式,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
刘冰;牛莉莉;张璐;"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全过程育人的综合教育理念。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专业教师是实施改革的主体,是课程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文章针对课程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疫情期间以学生在线学习为主导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讨
张长欢;张力冉;王阳;李秋宇;王越平;陈丽华;混合式教学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于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各地高校在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背景下,实施以"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学生在线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得混合式教学得以快速推广。针对疫情期间以在线学习为主导的混合式教学,提出教学设计准备方案,探讨教学平台和课程平台的选用,以期为以后的混合式教学提供借鉴。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和谐宿舍关系的构建
陈钱钱;宿舍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与室友在日常交流相处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宿舍关系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业情况和身心健康。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让人们获得幸福的科学,其所研究的积极情绪、美德优势和积极组织关系对于改善宿舍成员个体心理品质、促进宿舍关系和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帮助学生识别优势,加强学生互动交流,能够增加学生积极情绪体验,提升学生主观幸福感,有利于构建和谐宿舍关系。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纺织服装教育
创办日期:1986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东华大学 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
刊期:双月刊
电话:021-62379916
E-mail:fzjy@dhu.edu.cn
国内统一刊号(CN):31-2077/G4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860
微信公众号
栏目下载中心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