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可持续设计与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以苏州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
洪岩;戴晓群;关晋平;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社会对服装行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发展教育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助于服装行业的可持续性变革。通过探讨服装可持续设计与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全面分析了人才培养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从教育生态、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给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以推动高校服装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提升服装行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素养,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基于产教融合的服装数字化设计课程群建设与实践探索——以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为例
许才国;吴雪平;幸雪;董灵丽;针对服装产业数字化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变化,分析高校传统服装设计类课程教学现状。以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为例,探讨基于产教融合的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改革,提出服装数字化设计课程群建设理念、建设目标和实践路径,以期为其他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专创融合背景下“织造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郭肖青;秦文婷;王雪芳;田明伟;刘杰;孙娜;以“织造学”为例,详细阐述了专创融合背景下课程改革实施方法与成效。首先分析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对专业人才的新要求,进而提出在“织造学”课程中融入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重要性。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学生的知识积累、技能运用和专业素养均得到显著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实践操作更加熟练,同时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纺织材料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王坤;王伟;程浩南;李会改;“纺织材料学”作为纺织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分析当前“纺织材料学”课程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考核体系以及提升教师素养等手段,为“纺织材料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致力于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纺织材料专业拔尖创新人才。
聚焦多维教学的“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创新改革与探索
师云龙;钱晓明;何崟;刘利;在服装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背景下,传统“服装生产管理”课程面临思政教育融入不足、数字化技术覆盖有限、实践与理论脱节等挑战。结合新时代教育改革需求,从课程思政体系、数字化技术与校企双场景实践三个维度,对课程进行了创新性改革。通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行业使命感;依托智能生产调度、质量检测及柔性制造等数字化技术,构建“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的全流程数字化教学体系;结合校企合作导师讲座与企业实践操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采用任务驱动的创新教学法和多维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以期为高校服装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产教融合背景下“童装款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刘伯荣;陈世栋;王芳芳;靳璨;以“童装款式设计”课程改革为例,从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出发,强调产教融合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具体包括课程教学对接产业需求、以企业项目为导向布置课题、实践教学与企业实习相结合、强化即时反馈和迭代改进,以及作品展演与综合评比等。实践表明,产教融合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新工科背景下纺织类专业课程“纤维化学与物理”教学改革与实践
尚玉栋;任燕;张晶;徐成书;张鑫卿;谭艳君;王雪燕;剖析新工科背景下“纤维化学与物理”课程存在的问题,并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重构知识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能力导向,设计主线教学思路,建立记问—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新的“递进式六阶共筑”教学模式;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攻克教学难点;开展多元化评价,完善课程评价体系。课程改革成效显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并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成果,以期为相关纺织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传统服饰手工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非遗盘扣艺术”课程为例
彭云怡;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生成式人工智能蓬勃演进,不仅推动了教育数字化转型,而且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为解决中职传统服饰手工艺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教材缺乏多样性、教学周期长、以工艺技法为主、缺乏文化内涵等问题,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入“非遗盘扣艺术”的课堂。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引导学生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资料搜集、图案设计与优化、盘扣制作等,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服饰手工艺相融合,体现服饰手工艺课程特点的同时,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智能机器人及控制”课程教学改革
杨业凯;“智能机器人及控制”是人工智能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致力于培养具有机器人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高水平人才。随着“新工科”建设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对工科类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工科+人工智能”背景下,对人工智能专业“智能机器人及控制”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教材、教学模式、实验平台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改革措施,为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
“移动计算”课程教学改革
徐珑婷;赵新洁;张光林;聚焦移动通信技术与人工智能融合背景下专业人才的培养,探讨如何通过“移动计算”课程改革帮助学生在通信领域与人工智能领域之间建立深刻的关联,进而培养其跨学科学习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注重通信与人工智能的知识整合,设置前沿且实用的课程内容;在教学模式上,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实验操作与课堂讲授相结合;在教学评估上,采用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机制。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同时,满足行业对具备跨学科知识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
智能制造背景下“纺纱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关留祥;杨勇;梅硕;王艳婷;崔迎斌;杜姗;杨红英;任家智;基于智能制造背景,以培养纺织行业智能化技术人才为目标,探讨 “纺纱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思政教育、考核方式等教学过程中存在关键问题入手,并积极进行探索尝试,建立了一套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引导学生在掌握纺纱基本理论和工艺过程的基础上,深入了解纺织行业的智能化发展,助力纺织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融合CMF设计的纺织品设计课程改革探索
田园;以“创新织物设计”课程为例,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与CMF(color、material、finishing,色彩、材料、表面处理)设计如何协同优化纺织品设计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构建“混合媒介+全流程覆盖”教学模式,将生成式AI工具与传统工艺相融合,实现从灵感生成到设计落地的全流程教学。采用多元化、过程导向的动态评价体系,确保评价的科学性与公平性。纺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提升了学生色彩与材料运用能力、AI辅助设计能力及跨学科实践能力,创新的评价体系增强了教学反馈的科学性与公平性,有效推动了纺织品设计课程在设计方法、评价体系与职业导向等方面的系统革新。
数智赋能背景下 “服装数字科技”课程教学创新实践
姜延;马凯;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四新”建设背景下,“服装数字科技”课程针对传统服装教育中艺工学科壁垒显著、教学场景固化、文化传播效能不足等痛点,创新构建知识体系、教学场景、传播范式“三维重构”的教学模式。通过艺工融合与数字赋能,整合纺织服装领域的前沿科研成果,构建理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内容,有效破解工科与艺科学生认知差异难题。以数据驱动为核心,搭建“物理-资源-社交”混合式教学三空间体系,依托智能教学工具实现学情动态诊断与个性化教学调控。设计课程思政矩阵,将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科学精神等育人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实现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的双向赋能。“服装数字科技”课程持续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以期为艺工融合类课程改革提供可复制的创新范式。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培育路径研究
陈筱洁;人才是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根本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而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培育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四维四赋”培育路径,聚焦育人内容、育人资源、育人主体和育人形式四个维度,为学生“赋识”“赋心”“赋志”“赋能”,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进一步促进乡村的繁荣与发展,在乡村振兴的大有作为中展现职业教育的大有可为。
数智化赋能“纺织材料学”课程混合式教学
柯贵珍;陈凤翔;蔡光明;以“纺织材料学”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建设知识图谱、上线AI教学助手等,构建数智化赋能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分阶段设计教学方案,将知识图谱和AI教学助手贯穿于课前学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学习的整个过程。教学实践表明知识图谱和AI教学助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了教学效果,为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参考。
“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
刘冰;牛莉莉;张璐;"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全过程育人的综合教育理念。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专业教师是实施改革的主体,是课程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文章针对课程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情景模拟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董琼华;情景模拟教学是一种形象、生动、具有很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有意识地总结相关的经验,也发现一些比较难处理的问题。本文就其中六个问题的重要性、破解与各自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究。
疫情期间以学生在线学习为主导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讨
张长欢;张力冉;王阳;李秋宇;王越平;陈丽华;混合式教学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于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各地高校在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背景下,实施以"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学生在线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得混合式教学得以快速推广。针对疫情期间以在线学习为主导的混合式教学,提出教学设计准备方案,探讨教学平台和课程平台的选用,以期为以后的混合式教学提供借鉴。
纺织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策略
郁崇文;李成龙;许福军;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是贯彻"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积极探索。梳理纺织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结合纺织行业的特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提出从专业课程、专业知识、行业历史、典型人物、国家发展和实习实践等方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纺织工程专业平台课程“纺纱学”的课程思政建设
孙晓霞;刘雯玮;王新厚;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精神融入到所有专业课程中,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纺织工程专业实施课程思政改革是顺应新时代纺织专业教育发展要求、深化纺织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纺织类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纺纱学"作为纺织工程专业主干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推进"纺纱学"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可从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培育教师意识素养、创设学习形态和传播平台等方面着手。
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申报选题与申报书撰写
白静;倪阳生;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研究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而项目申报能否立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的选题和申报书的撰写。对项目选题的原则和途径以及项目申报书撰写所涉及的各要素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马忠秋;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环境较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意味着高校学生管理、思想教育及应急处置等面临着新的挑战。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学生管理工作都应坚持"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用辩证的眼光对待挑战,在危机中寻找生机。高校需要充分研判学生心理特点,及时关注其发展需求,正确对待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并积极探索工作方式,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
刘冰;牛莉莉;张璐;"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全过程育人的综合教育理念。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专业教师是实施改革的主体,是课程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文章针对课程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疫情期间以学生在线学习为主导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讨
张长欢;张力冉;王阳;李秋宇;王越平;陈丽华;混合式教学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于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各地高校在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背景下,实施以"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学生在线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得混合式教学得以快速推广。针对疫情期间以在线学习为主导的混合式教学,提出教学设计准备方案,探讨教学平台和课程平台的选用,以期为以后的混合式教学提供借鉴。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和谐宿舍关系的构建
陈钱钱;宿舍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与室友在日常交流相处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宿舍关系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业情况和身心健康。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让人们获得幸福的科学,其所研究的积极情绪、美德优势和积极组织关系对于改善宿舍成员个体心理品质、促进宿舍关系和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帮助学生识别优势,加强学生互动交流,能够增加学生积极情绪体验,提升学生主观幸福感,有利于构建和谐宿舍关系。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纺织服装教育
创办日期:1986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东华大学 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
刊期:双月刊
电话:021-62379916
E-mail:fzjy@dhu.edu.cn
国内统一刊号(CN):31-2077/G4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860
微信公众号
栏目下载中心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38